健康養身★吃飯前不能再用濕紙巾代替洗手,細菌還是要這樣洗才行~~

吃飯前不能再用濕紙巾代替洗手,細菌還是要這樣洗才行~~

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隨身攜帶濕紙巾,在飯前或出入公共場所後,隨時拿出來擦一擦以代替洗手,認為這樣做既省事又衛生,甚至錯誤地認為可以消毒滅菌。但是,我要提醒消費者,濕紙巾中含有多種添加劑,過度接觸可能造成皮膚過敏,最好的消毒方法還是用肥皂洗手並用流水衝洗。

  許多消費者都認為,「濕紙巾」顧名思義應該是紙質的。但是,生產濕紙巾的主要原料其實是無紡布,其主要成分是丙綸級聚丙烯。因此,大量使用濕紙巾不僅浪費了寶貴的石油資源,而且丟棄後不易分解,易造成新的「白色污染」。

  濕紙巾的藥液含量一般在80%左右,主要成分是水與添加劑。為避免水與藥液發生反應,濕紙巾中使用的水必須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水如精製水、純水等。

  添加劑的種類也很多,包括保濕劑如丙二醇,可以幫助藥液中的有效物質溶解在水中,使水分不容易揮發;防腐劑如苯氧基乙醇、對羥基苯甲酸甲酯等,可以保持濕紙巾中各種物質的活性;抗菌劑如乳酸納、桉樹葉等,消滅並抑制洗手液中的細菌;表面活性劑如聚氧乙烯氫化蓖麻油、聚醚等,用來去除污垢和油脂,達到清潔作用。

  由於濕紙巾含有多種添加劑,接觸過多的防腐劑、酒精等化學成分,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等皮膚過敏問題。而且一般人用了濕紙巾後就不會再洗手,化學成分會殘留在手上,對兒童尤其不利。美國的一項研究也表明,濕紙巾重複使用時,非但不能清除細菌,反而會將一些存活的細菌轉移到未被污染的表面。因此要注意,最好每擦一個新表面換一張紙巾,更不要用它擦拭眼睛等敏感部位。

  一般來說,我們用肥皂洗手的話,基本上能將手上的細菌全部殺滅,加上流動水的衝洗,蛔蟲卵等都能清洗掉,而使用濕紙巾就沒有這麼好的效果了。

  在此提醒消費者,一定要明確濕紙巾不能完全代替用肥皂洗手的作用。在購買濕紙巾時,首先應儘量到大型的商場及超市中購買,選用廠家信譽好,有質量認證的產品;其次,還應儘量選用每片都有獨立小包裝的濕紙巾,如選用抽取式濕紙巾,每次用完後應密封,盡快用完,以避免其有效成分揮發。

圖:台海網

文:大公網

相關推薦

(健康醫療網/林宜慧報導)清明節忙著掃墓祭祖之餘,小心身處雜草叢生的墓園容易感染恙蟲病!不僅被叮咬的部位形成焦痂、伴隨發燒等症狀,發燒1週後軀幹出現暗紅色丘疹並擴散至四肢,若沒有適當治療,致死率高達60%。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處副處長林國甯說明,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病原體的恙蟲叮咬而感染,動物宿主以...

閱讀詳情 »

(健康醫療網/潘以慈報導)國人飲食習慣漸漸西化,婦女罹癌型態也有變化;台中林新醫院副院長何思竹指出,隨著台灣飲食西化、婦女生育少、生育晚,以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普及,各類婦癌排序也出現變化,近30年來子宮頸癌已下降60%,但子宮內膜癌增加4.5倍,卵巢癌增加3倍。何思竹副院長表示,由於現代婦女生育少、生...

閱讀詳情 »

(健康醫療網/林怡亭報導)1名51歲男性,1年前曾不小心跌到,但因無外傷,並不以為意,但卻陸續出現頭痛、頸部痠痛等症狀,透過推拿等方式,卻遲遲無法改善,嚴重至連碗都無法端起,1年後甚至四肢癱瘓,才被緊急送醫檢查。經由核磁共振檢查影像檢查,醫師發現這名男子原來是脊髓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所導致;大林慈濟醫...

閱讀詳情 »

(健康醫療網/林宜慧報導)每年蟬聯國人死因第一位的癌症,不僅是健康負擔,癌症的健保支出更連年迅速成長,造成社會負擔。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提出呼籲,預防癌症,落實健康生活形態非常重要!只要同時遵行5個守則,就能降低7成罹癌風險。依據健保局統計,2011年癌症的治療人口達43萬人,高佔重大傷病人口比例的4...

閱讀詳情 »

Facebook留言